查看原文
其他

陈思翀:数字技术与现代银行业:变与不变

实事求是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2024-04-23

  编者按

       2022 年,金融学院按照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分行的战略合作协议,分两批选派陈思翀教授、肖春海副教授、董志华副教授和卢建新教授、白小滢副教授到后者挂职,还举办了全院师生参加的挂职总结报告大会。5 位老师在大会上分享了挂职体会与收获,对在场师生产生了很强的启发性影响。本报将分批刊发他们的挂职体会文章。

金融学院选派教师赴实际部门挂职的做法,既是对中南大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教学科研力戒“脱实向虚”的努力和倡导。

       众所周知,中南大是一所由党创办、诞生于烽火之中、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培养人才的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学校。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南大的鲜明办学品格和底色;坚信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是中南大的基本学风。首任校长范文澜先生作为深研经学和《文心雕龙》的专家转而致力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从继承汉学家法、校勘考释,转而编写贡献于民众教育的深入浅出的读物,写出《大丈夫》和《中国通史简编》,其治学思想与党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汇聚于中原大学,奠定了中南大办学的思想根基。早在中原大学和湖北大学时期,学校就开办过劳动工厂、农场、实习银行,让师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书本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历史上的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贸易经济系等,课程设置包括足量的生产实践、实习课程;法科教育一直保持模拟法庭教育和专业实习;近年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兴起等等,都令一代代学生受益匪浅,为我校人才培养赢得“上手快能力强”的声誉,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实践导向办学风格,指引了毕业生不仅自觉还有能力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师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是 75 年来中南大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一代代卓越建设人才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发扬光大,确保人才培养继续保持高质量。

        应该说,中南大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有高度共识的。一代代教师多年来秉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入工厂、农村、企业、银行、街道、社区等一线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取得切合实际的学术成果,为地方和国家贡献了真知灼见,并将优良学风向一届届学生传递下去。学校和学院对鼓励支持教师到基层一线单位挂职锻炼、调研学习也有制度性的安排。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高校教学科研存在“脱实向虚”的迹象。高校教学科研当中的“脱实向虚”,指的是教学科研内容脱离实际脱离实践,既不来源于实际实践,也无法解释实际实践,更谈不上应用于实际实践工作;存在理论与实际实践“两张皮”现象,存在教学科研“空对空现象”。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科研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稍有放松就容易滋生闭门造车、本本主义等情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力戒“脱实向虚”。

       高校教师以教学科研成为志业,专门从事学术生产职业,要自觉克服脱离实践、轻视实践的“异化”倾向,保持从实践到认识的基本逻辑。正确的知识既要从前人的书本中获得,更要从不断变化的实践中来,才能形成学术创新,既解决理论问题,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和观点,也能让广大学生和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范文澜老校长以及中南大一代代为人民做学问的名师贤哲的治学经验证明,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故作高深,远离大众,而是在为大众服务、为实践服务中产生思想伟力,真正成其为学问。

       金融学院利用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分行战略合作的机会,选派教师到银行去挂职,就是发扬中南大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为青年教师补上实践一课,很有效果,大有裨益,各方共赢。国家向来十分重视产教融合,近年来也作出制度安排,学校一直与实践行业部门保持合作,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大教师继承发扬中南大的优良传统,要充分利用宝贵的内外部资源条件,积极参与有关合作,力戒教学科研“脱实向虚”的倾向,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走出象牙塔,不断补充实践知识,弥补实践环节不足,回到象牙塔,丰富教学科研内容,做出人民需要的学问,培养人民需要的人才,创造中南大教育事业更新更大的辉煌。

数字技术与现代银行业:变与不变

陈思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卓越的前辈校友以及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于2022年3-6月在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副总经理岗位上挂职工作了四个月。挂职实践更加坚定了我提出的一个理论猜想:GTC是影响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其中,Globalization是指全球化的进展与退潮;Technology是指科技的力量;Carbon是指气候变化下的“双碳”目标。今天我将主要聚焦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分析其对现代银行业以及财经类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带来的影响。

那么,数字技术究竟对现代银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代表,银行其实本质上没有变。银行业的核心仍然可以浓缩为两个词:信息和风险。但是和汽车行业一样,虽然仍然聚焦衣食住行中的“行”字,却已经从丰田和大众向比亚迪和特斯拉,进行轰轰烈烈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银行业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正在进行一场重大变革,即数字化转型。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合理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深化应用”。

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等场景的广泛应用,已经重新定义了课本中传统的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使得银行业的服务方式与服务对象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首先在国有大行展开,今后也将逐步扩散至中小型银行。随着从传统的重视单笔业务规模向客户规模转变,银行采取了“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数字化经营策略。银行不再“嫌贫爱富”,而是向零售业务转型。同时,银行的服务方式也由专业化向开放平台化,探索“B端赋能、C端突围、G端连接”,朝着轻资产的大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银行数字化转型中,“人”尤为重要,而且也必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刚才不断提到数字技术给银行业带来的变化,已经显著影响到就业市场。银行校招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那是不是说,未来我们中南大财经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要想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一定要精通计算机语言?成为算法或者数据工程师?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虽然对于天赋异禀的学生,你完全可以选择你所热爱的任何一条路,我也非常鼓励同学们成为数字技术专家。但是,对于大多数财经类学生来讲,我们更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南大财经类学科的优势是什么?中南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换句话说,用人单位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选择金融专业毕业生,而不是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选择中南大的毕业生,而不是其他学校的毕业生?

虽然我强烈建议你努力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毕竟无论是银行利率还是股票价格都是数字。特别是你需要具备与大数据打交道的能力,并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但我们也许并不需要成为这方面的顶级技术人才。银行录用你,通常不是因为你是一名技术工程师,而是因为你是具备一定数字化背景的复合型可塑之才。借用我曾经的一位老师所言:你学习经济学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在将来不会轻易地被所谓的经济学家所忽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字技术与现代银行业导论之类的精品课程对本科生的你也许更加重要。之后你可以选择是进入社会大学或是继续深造的方向。

而对于研究生来讲,研究能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可见我在金融学院2021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导师代表发言:“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更加通俗地讲,你需要具备又快又好地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最好还能够带领一个多元化团队完成一项跨领域的艰巨挑战。研究生在银行业更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你是一名具有专业逻辑与数字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与潜在的团队领导者。因此,研究生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跟随导师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并高质量地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现代银行业的变与不变。一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银行业不变的本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对现代银行业带来的重大变化,又必将影响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就业方向。而这个传导的速度与质量会直接决定中南大毕业生们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简介

陈思翀,男,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一桥大学金融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资产定价以及金融机构与市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国际金融研究》等中文期刊,以及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Pacific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China & World Economy等英文期刊。同时,还在《财经》、《中国外汇》、《金融发展评论》、《经济日报》、《证券日报》、《澎湃新闻》、《搜狐财经》等政策类刊物和大众传媒上发表文章。

相关阅读:
教授视点 | 陈思翀等: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的反向市场冲击 ——以华为事件为例(缩略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