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耕教育40年,他步履不停!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4-09-01

以研促学 以爱执教

推动党建科研齐发展

荣获2024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就是华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

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


卢晓中,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月17日下午,在广东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广东省总工会授予我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2024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将党建与科研相结合

他打造出特色党支部

党建引领助推学术发展

双轮驱动 协同共进


  党建科研互促互进  



深耕教育领域,四十年如一日。卢晓中将党建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以党建引领高水平团队建设,用实干服务国家、大湾区建设重大需求,以担当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3月,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创新团队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作为支部书记,卢晓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用高水平科研为党建赋能,推动形成了党建与学术“双轮驱动”的模式,把党支部打造成青年学者团结、奋进、温暖的大家庭。


支部积极构筑“党建+N”工作机制,实施“党建+规范建设”“党建+学科发展”“党建+队伍建设”“党建+人才培养”和“党建+社会服务”等“五大融合工程”,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建设成效。



在支部活动中,每月一期的学术沙龙已成为特色“名片”,目前已举办三十六期。它成为青年教师乃至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展示交流的平台,是师生学术成长的沃土。


“每次沙龙上的学术交流氛围都非常浓厚,大家交流学术观点,思想上的碰撞总能够激发灵感。”支部成员、教育科学学院“青年英才”特聘研究员王嵩迪说到,她非常期待每月一次的沙龙活动,总能收获教育领域前沿性研究成果,受益颇多。



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术交流中,卢晓中指出,“未来教育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应是福利性、施舍性的,而是需求性的。”这让她深受启发,“在我们日常教育研究中,卢教授特别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的视角与资源,解决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复杂性难题。


“学术沙龙兼具育人功能、学术功能和党建学习功能。”卢晓中总结道。学术沙龙这个师生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仅提供学术资源、氛围以及舞台,在学科交叉、协同合作的良好氛围中,青年学者得以快速成长。



以教育为本,胸怀国家教育发展。卢晓中一直坚持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他带领团队深入贵州台江、广东汕尾等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服务,受到中组部、团省委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他指出,帮扶工作不仅要提供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建立起能够自我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当地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支部成员在参与实践工作中,能感觉到身上承担的使命责任。”



据了解,团队与团省委、佛山团市委等部门联合为贵州省台江县提供组团式教育帮扶,将用3年时间研制台江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台江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帮扶,提炼“台江教育发展模式”,并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推广。



谈及团队未来的发展规划,卢晓中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继续坚持高质量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持团队在大湾区教育发展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二是助推和支撑华师教育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构建大湾区特色的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三是打造区域教育研究的重镇,建成大湾区教育研究的中心。这些发展目标将与党建活动紧密相连,将党的理论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每一项科研工作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每一项教育实践服务于人才培养大计。


心怀家国

他立足本土探索

聚焦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保持科研活力

将科研工作扎根祖国大地


  “研究不是一种空谈”  



2019年,为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大湾区教育当何为”的重要区域发展之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在华南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卢晓中担任院长,他与团队成员坚守科研应扎根于祖国大地的理念,深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领域,潜心探索教育如何更好助力大湾区建设、服务大湾区发展,致力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流高等研究院与高端智库。


2019年6月,高研院获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大湾区教育类重点研究平台。“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区域教育研究的重镇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的中心。”



五年磨一剑,高研院自成立以来,硕果累累。2020年12月,高研院首次申报即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教育智库榜单。排名持续上升,为政府政策咨询、社会公众服务贡献智慧获得充分肯定。今年3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研修班来大湾区调研时,专门来高研院交流考察。


“当科研有生命力的时候,机构才有生命力。科研不是一种空谈,它与实践是相连的。”卢晓中强调,“一个机构,要不断产出高质量、学界认可的成果,科研才能焕发持久活力。”



不久前,卢晓中在出席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期间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并被全国教育科学领导小组聘为“中国教育学建设”专家组成员,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学者智慧,彰显教育担当。


除学术专著和论文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的重要科研奖项外,卢晓中主持完成的调研咨询报告先后三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调研咨询报告),他本人及其团队也被《南方日报》(2015年6月5日)赞誉为广东“教育发展的规划师”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端智库”,团队以广东排名第一入选“中国教育智库榜单”。



“他做教育研究是比较接地气的,致力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教育科学学院陈先哲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他认为,卢晓中作为团队带头人,对团队发展进行规划并让成员各展所长,团队才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他很会用人,经常能很科学合理地发掘一个人的长处。”陈先哲表示,卢晓中能够让团队成员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不同领域发挥优势、获得成长。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倾力扶持下,近三年团队成员中先后有1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入选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


谆谆教诲 师生共进

他悉心培育一株株青春之树

让其能够自主生发

不断向上 繁茂成长


  教研相长 笃行致远  



卢晓中认为,师生之间是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卢晓中以研促学,助力其成长成才。无论是炎热的暑假,还是凛冽的寒冬,年复一年,他坚守在书桌前,自己笔耕不辍,还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认真的修改和指导。这背后怀揣的不仅是对教育的热忱和责任,更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切。


在平时,卢晓中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时,卢晓中并没有直接定选题,而是耐心询问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再根据学生的想法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项目推进阶段,他会及时提供反馈意见,让学生能够适时调整,明确完善方向。



“做科研一定要细致。”卢晓中的这句话使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师范)专业2022级本科生易芊芊在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严谨的研究精神,“我的科研经历不是很丰富,但是在卢老师的指导下,我掌握了课题选题、阐述研究意义、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很多技巧。”


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宁云华认为,卢晓中的教学风格既专又博。“专是指卢老师对教育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准确且深入,博是指卢老师的教学善于将教育学知识与当下时政、热门话题紧密结合,引导我们深入探讨,不仅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解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这种跨学科、多角度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在他的认真指导下,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多次斩获全国一等奖、省特等奖等佳绩,学生在《中国高教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团队被评为学校“四好”研究生导学团队,不断刷新育人成果。


卢晓中对自身与学生皆秉持高标准,无论事务大小,都尽心尽责,力求做到最好。他以身作则、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励着学生在学术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当代青年的活力非常充足,希望同学们可以脚踏实地,细心做事。”在卢晓中看来,青年是接触新事物的一代,希望他们秉持开放创新的态度,迎接新一轮技术变革,用青春书写时代新华章。



胸怀天下 领队扬帆

深耕教育 启智润心

他将继续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让我们向卢晓中教授致敬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地址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罗银芳 崔朝嘉 马睿 罗倩茹

摄影丨罗昊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马睿 罗倩茹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周宪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 | 投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晚安华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