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武进梁氏谱图序》的辩析与商榷

2017-12-14 文馆01 梁氏文化馆


【梁氏文化馆】/ 梁论文选  


《武进梁氏谱图序》非梁克家之作

 ——  读《今人修谱,不可不知》有感

(作者:梁光荣)


     前段时间曾拜读了广东梁荣新宗亲写的《今人修谱,不可不知》,深受启发。我在撰写“梁氏史话”一书过程中,曾接触了大量的家谱,对梁荣新宗亲文中所描述的现象,深有同感。古代有一些家谱的编撰者历史知识贫乏,不求甚解,把一连串名人拉到一起做祖先,例如,浙江的一本家谱记载:“唐末震为一世祖,震生颢(梁震比梁颢大100岁),灏生固、适,适生英、焘、万,以下生生不息”。显然漏洞百出,很不严肃,以致误导后人。
    据姓氏学家考证,中国在唐代之前,由于贵族世袭制度的存在,血统、门第的政治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家谱是不允许私人擅自修撰的。国家机关设有专门的修谱机构,负责统一编写,而且要反复核对,不能错乱。所以,那是的家谱是严谨、真实、可靠的。可是到了唐末、五代十国及宋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各家族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到宋代时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宋朝以后,随 38 37983 38 14746 0 0 4636 0 0:00:08 0:00:03 0:00:05 4637科举制度越来越健全,贵族世袭制度逐渐消亡,血统和门第的作用也就淡化了,所以国家不再管理修谱之事了。大约是从明朝开始,民间掀起了修谱热潮,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据讲,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聘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更有甚者,还假借历史著名人物之名题跋序言,胡编滥造,造成很多误会。例如,我前两年曾读过一篇自称是南宋“状元拜宰职”梁克家写的《武进梁氏谱图序》。只要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一看,便知是伪托之作。简单初览,即发现如下几处与史料不符之处。
    一是地名不符。文中道:“子孙……居广东之顺德。”据史料记载,明景泰三年(1452年)明王朝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37堡和新会的白藤堡单独划出,设置为县,应“顺天明德”之意,取县名为顺德。此前,民间都将现顺德市区附近叫作凤城。此文署时为宋嘉定元年(1208),此时广东还没有顺德这个地名。很显然,此文最早也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以后写成的,不可能是南宋时期之作。
    二是世系不符。文中称“固孙焘”与史料不符。据梁焘父亲梁蒨的《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梁公墓志铭》记载:“公讳蒨,字梦符,姓梁氏。其先襄阳人。曾祖讳处厚,以高赀雄乡里,好义致客,贤士大夫多宾友之。祖讳湛,并州录事参军。考讳锡,巴州军事推官,赠职方郎中” 墓志铭的记载一般都是比较准确的。因此,很清楚,梁焘的祖父是梁锡,根本不是梁固。
    三是与史料不符。文中道:“焘仕哲宗朝,为尚书右丞,以党锢徙於处州丽水。” 据《宋史》记载,梁焘连续三次遭贬。一贬鄂州(湖北武汉附近);二贬少府监,分司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贬流放到岭南化州(今广东化州),没有被贬到处州丽水的记录。
    四是辈分不符。文中称“(梁克家)皇曾祖缙云侯汝嘉”。据史料记载,梁克家生于公元1128年;梁汝嘉生于公元1096年,两人仅相差32岁,怎么可能是曾祖孙关系。
五是写作时间不符。此文署时为宋嘉定元年(1208),据史料记载,梁克家死于公元1187年,怎么可能在死了九年后再写文章。
    此文在南方各谱衍中影响极广,许多家谱视为祖传之宝,引以为据,误导了许多家谱的编撰。中国有句古语“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现在正逢政通人和,太平盛世之年,探索渊源热、修撰族谱热已成为许多现代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寻找安慰和信仰的一种新的文化需求,这无疑对普及历史知识,继承家族优秀文化,弘扬优良的美德家风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越是热潮时,越应该保持头脑冷静,必须以一种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修谱热,尽量避免不求甚解,照搬照抄,甚至随意杜撰的不实作风。我非常同意梁荣新宗亲的观点:“重修族谱时,必须对旧谱认真推敲,通过上下、左右有关排比对照,去伪存真,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好以“存疑”的方式说明,切不可用“想当然”的思维去处理未明确的问题,更不可轻易下“尘埃落定”之说,免至继续以讹传讹之弊。 

    

    附:《武进梁氏谱图序》

  旧本丽水梁氏,流寓武进,谱图上篇。梁之先,本出於伯益之苗裔。自非子封於秦,使续伯益祀。传四世至於秦仲,秦仲之少子曰康,是为梁伯,国於夏阳。其显所谓周平王时事也。传五世至哀伯,为秦穆公所灭,其诸族子分散郡邑,遂以国氏为姓。哀伯之元孙千乘侯鳣之后统,仕汉封高山侯,子孙遂居於安定。一居江西之瑶田,一居广东之顺德。其居瑶田者,曰实从李克用擒黄巢者是也;其居顺德者,仕於宋。最显曰适,所谓同平章事者是也。高山侯统之元孙曰不疑,因萧墙之变,其子焉以其家奔於吳。其子孙仕於隋者曰毗,廉名著於西宁;毗之子敬贞,敬贞之曾孙肃。仕於隋、唐两朝,皆为名臣。肃七世生涓,涓为山东武城主簿,子孙因家焉,今为武城人也。自涓四世生颢,颢生固及适,父子俱以文学鸣於宋。固孙焘仕哲宗朝,为尚书右丞,以党锢徙於处州丽水。焘之孙皇曾祖缙雲侯汝嘉因令武进,自丽水徙居焉,武进之有梁氏实本於此。曾祖生子三人,长为予祖,今图所列子孙皆出於皇曾祖。自涓以来,遭唐宋五代之乱,江南陷於僭伪,梁氏遂不显。然世为山东大族,而皇曾祖能定安武进之民,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定安云。及宋兴天下,涓之子孙稍复出而仕宦。而吾颢祖、固祖,始以状元,擢甲科者父子二人;后又五十年,而适与焘以进士登制科者,叔祖从孙二人;今又殆将五十年,予亦以状元拜宰职,叔祖之子曰铦、曰锴,予二叔也,相继又登於科。锴不幸蚤世。今以进士仕者,予与叔父铦才二人焉。盖自涓祖以来传十二世,二百年,或绝或微,离合不一,而其达於仕进,何其迟而又少也。今克家获承祖考之余休,列官於朝,叨窃荣宠,过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遂将老死於无闻。夫无德而祿,辱也!适足以为身之愧,尚敢以为亲之显哉?呜呼!自涓而上,其行事见於史,自惟忠而下,遭世故而无所施焉。克家不幸,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德。然传於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以信处人,以慈禦下。”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於其躬,教於其子孙者,获承其一二矣。克家又尝闻长老言:当兀术乱江南州县时,常州几被其毒,我皇曾祖汝嘉来令武进,率邑人浚筑防守,武进赖而保全者数万家。子孙岂有不被其阴德者。顾克家不肖,不足以当之。《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吾皇曾祖之子孙,苟以吾先君诸父之行於其躬,教於其子孙者,守而勿失,其必有当之者矣。故图其世次於谱,传之族人云。

    宋嘉定元年(1208) 毗公传下十八世讳汝嘉缙雲侯四代孙克家百拜言



*****


《武進梁氏譜圖序》辯析與復旦大學梁來榮教授宗親商榷

(菩提书院的博客)


      近幾年來,《武進梁氏谱圖序》一文,在群中以及研究地方族谱姓氏文化 网站上均有发现,對於其真偽,且各持已見。一是群裏的譜牒研究大咖對其真實性否定與質疑,一是持有該譜的支糸反駁,對大咖們定性其譜序為偽作論調予以回擊。雙方你方唱罷我登場,爭執不已。
       武進譜始創於明萬歷,末修於民國。從譜序敘述中,可以斷定在創譜之初,武進梁氏應該有傳聞、殘譜傳世,在此基礎之上重創族譜於世。而且以北宋梁涓公家族記載祥述,由此論證了徽欽北狩,鄆州梁顥公後裔攜譜南渡,落居江南當是史實。這也正是武進汝嘉公曾孫梁克家作譜接續的依據,梁克家序文效仿歐陽修筆法敘述武進梁氏的由來,這是很正常不過的。
       中國古代關注譜糸、傳承、精於編寫譜牒的人中,歐陽修為一大家。尤其是唐末兵燹動湯之後,除國史以外,方志、譜乘之書幾近廢絕,而歐陽修首創私家修譜風氣,與蘇洵一道,不僅共同換救了古老的譜牒學,而且使得後世修譜之法,也始終走不出歐蘇定式。歷朝歷代之所以重視編寫國史、家譜,是因為“譜以人傳,譜以名重,名以譜傳,人以譜重。”武進梁克家創修族譜是無疑的,創譜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難免的,因為沒有更多歷史資料,只能從傳聞、殘卷、碑碣以及參閱同宗之譜作為依論,錯接支糸也屬正常,但武進譜序的歷史價值不容否定。
       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是後世人應該來研究考證所面臨的課題。而武進梁克家的序為什麼被指為偽作?究其原因,只為狀元名號而導致的眾說紛云。世人都知道晉江梁克家狀元拜相,何其榮顯。其他支糸在修譜的同時,借人之名,移花接木,光耀門庭,自古有之。而武進譜序在原有敘事的基礎上借用了名人光環,此症結出現應在民國重修族譜之時。而且一篇托名為南宋寧宗嘉定狀元吳潛所撰的武進梁克家晉江求學寓居晉江的故事,以此來佐證譜序文中的某點真實性,但往往事有違願,此恰好暴露了譜序的漏洞所在。或許真有武進克家求學之事,與晉江克家撞了名諱,以致混淆,然此種情況可能甚微。
       民國白化文運動大道其興,譜牒文化也隨之興盛,往往修譜者擒文付牒,臆斷文意,使一字或一詞變其原來之意而造成序文訛錯誤傳。1935年民國續修的武進梁氏族譜,後多毀於文革運動。梁克家所撰寫的《武進梁氏譜圖序》為後人抄錄,從序文中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為改動的跡像,比如:
       一,一居江西之瑤田,一居廣東之順德。
       二,其居順德者。
       三,予也狀元拜宰職。
       此三句應為後人修譜時,為了表達意圖而加上的。順德之名始明代,宋時稱作南海,武進克家生於南宋,作序時不可能預幾百年後的朝代更替所帶來行政建制。對於此問題,當出現兩種可能,一是托克家之名偽作,一是後人續修族譜抄誤增補,對此我希望為後者。如果去掉上面所列看似合理的詞句,序文就順理成章無爭議了。
        武進梁氏世守常州七百餘年,但至今未與麗水合譜,與當時家事起爭,老死不相往來有一定關聯。現在有不少好事者輕言武進無克家此人物,是為虛構,看問題多有偏頗。又言武進之梁是晉江梁氏後人寓居於此,錯為汝嘉其族等。所有言論,只因狀元名頭爭執而已。
       晉江之梁乃世家大族,發於北宋而揚名南宋,晉之克家於國史、方志、家譜記錄祥實,這勿容置疑。而武進克家與晉江克家只是同名而已,其字號盡不相同,且史書無載,只見於譜。所以,可以確定,此克家非彼之克家,而武進克家也有其官職,只是地方主簿之職罷了。
       因此,建議武進梁氏以正視歷史的姿態,敢於改正譜載訛傳,何必非爭什麽狀元拜相之類虛名呢?就是平民百姓又有何妨!有縉雲侯梁汝嘉公福蔭庇佑後人就足夠了。
克家有其人,功名亂其真。
晉江世別派,武進梁有根。
歷經千百載,事事說紛云。
今日正源本,不留與後人。



*****


读《武进梁氏宗谱》——质疑和释疑(提纲摘要)
(复旦大学教授梁来荣)


《武进梁氏宗谱》中,有关先祖汝嘉公的“行状”,有二篇核心文章:一是《武进梁氏谱图序》,作者署名缙雲侯四代孙克家,实为明朝人假托之作。文中有“子孙……居广东之顺德。”之句,而广东顺德这个地名,在明景泰三年(1452)才有,可见不是宋人之作。另一篇是宋张浚撰写的《缙云侯传》。
关于汝嘉公的先祖,《武进梁氏谱图序》:“颢生固及适。固孙焘仕哲宗朝,为尚书右丞,以党锢徙於处州丽水。焘之孙皇曾祖缙雲侯汝嘉因令武进,自丽水徙居焉,武进之有梁氏实本于此。”《缙云侯传》:“翰林学士讳颢、著作郎讳固。固则(汝嘉)公之高祖也,兵部员外郎讳蒨其曾大父。尚书右丞忠肃公讳焘则其大父也,始从郓州须城徙居浙之丽水。父讳绍以荫补广东提干。”
若按此说,汝嘉公前世系应是颢-固-蒨-焘-绍-汝嘉。
颢、固和适公,世居东平,北宋父子状元,是族人引以为荣的先祖。
蒨公和焘公,原为襄阳梁氏。据《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梁(蒨)公墓志铭》记载,梁焘是梁蒨之子,本襄阳人,随父葬从襄阳迁居东平。梁焘祖父是梁锡,不是梁固,虽然从从年龄上说,梁固和梁焘相差47岁,梁固的确可以作为梁焘的祖父辈,但梁焘父梁蒨生于公元990年,只比梁固三岁,不可能是梁固之子。据宋史《梁焘传》,北宋哲宗朝因党锢之争,梁焘三次被贬,丽水不是被贬之地,而且卒于被贬地,就更无从郓州须城徙居浙之丽水一说了。
汝嘉公是丽水人,丽水之祖在五代时从武夷迁居丽水,公已是丽水梁氏第八代孙了。据《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师梁公汝嘉神道碑》和丽水梁氏宗谱等资料,公曾祖纳,祖佐,父固,字达夫。
汝嘉公之父是梁绍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梁绍,宋朝绍圣年间任广东提干,为广东梁氏之初祖,子抚民和爱民。
《武进梁氏谱图序》产生的一个误传,就是将晋江南宋状元梁克家附会成汝嘉公的曾孙,造成家谱的混乱。《武进梁氏谱图序》作者(毗公传下十八世讳汝嘉缙雲侯四代孙克家)在文中自称“予亦以状元拜宰职”,南宋状元出身后官拜丞相的仅晋江梁克家一人。因此,族人自然以为汝嘉公的四代孙是“状元拜宰职”的梁克家。据史料记载,梁克家1128年生,梁汝嘉1096年生,两人仅相差32岁,不可能是曾祖孙关系。《武进梁氏宗谱》的统世系中,列有笫四世克家迁居晋江,子涉和济,涉归居武进,这与晋江梁氏谱完全不符。《梁克家传》和福建晋江等地方志都说,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这些材料从未提及与汝嘉公和武进的关系。南方不少梁氏家谱称本族乃是南宋状元宰相克家之后,从而引发有关克家公有多少个儿子的讨论,但其中都没有叫涉和济的,更无有谁迁居武进一说。可见,汝嘉公四代孙有名克家和有家的,武进的克家仅与晋江的克家同名而已。
据梁氏族谱和相关史料记载,晋江梁氏(梁克家)、东平梁氏(梁颢)、襄阳梁氏(梁焘)和丽水梁氏(梁汝嘉)本是同宗,皆是毗公(梁氏44代)后裔。晋江梁氏是毗公子玄侃的后裔,襄阳梁氏、丽水梁氏和东平梁氏是毗公另一子玄粟的后裔。东平梁氏是玄粟公曾孙梁君福的后裔,而襄阳和丽水梁氏是梁君福之弟梁君魁的后裔。襄阳梁氏是梁肃长子之后,丽水梁氏是梁肃次子之后(见下页相关世系简表)。
(44)¬毗-(45)玄侃-(46)诞-(47)玖-(48)超(进来)-(49)选(晋江梁氏)
-(45)玄粟-(46)谔-(47)昱-(48)君魁(立)-(49)肃-(50)徽之-(51)念祖(襄阳梁氏)
-(50)弘之(芬,丽水梁氏)
-(46)譆-(47)某-(48)君福-(49) -(50)彬-(51)超-(52)越(东平梁氏)
有关汝嘉公年龄,《武进梁氏宗谱》的《缙云侯传》说:“绍兴二十三年(1153),公忽无疾而卒,乃十月初五日也。距其生嘉祐二年(1057)三月十五日,享年九十七龄。”如果汝嘉公享年九十七岁,生于1057年的话,此时他的外祖父何执中(1044-1118,北宋徽宗朝宰相,处州龙泉人),才十三岁,这怎么可能呢!而《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师梁公汝嘉神道碑》说:“(绍兴)二十四(1154)年十月二日薨于里第,享年五十九。”墓志铭和神道碑的可信度高,汝嘉公的年龄为五十九岁是合理的。
汝嘉公的配偶和子孙,说法不尽一致,名讳也对不上号,疑惑之处甚多,有待族人考证。
据《宝文阁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师梁公汝嘉神道碑》记载,夫人叶氏,同郡处士俊之女,与公共历艰难,同留武进。子十一人:伯璩、仲琏、叔玠、季珩、季谬、季琦、季璠、季璋,季玙和季璹。孙一十七人,其知名者:仲申、釨、叔銛、锴、衡、铨、钜、钺、镇、鑰、铢。曾孙二十人,元孙三人。而据《缙云侯传》:“公配何氏,封龙泉郡夫人。子男三:长珍,先公卒,次玠知郴州、次珌知光州。孙男五人:钲任福建提举,钧户部员外郎,次铦、锴、鑰。曾孙男二人:克家、有家。”丽水义埠街宗谱说,汝嘉公夫人,叶氏、赵氏、季氏、魏氏,俱封魏国夫人,生十二子,多了季珪。季出继叔父汝谐公,居婺州东阳县。
现在确认汝嘉公为始祖的,有武进、溧阳、丽水的义埠街和新溪、维扬梁氏。据武进和溧阳梁氏谱,汝嘉公长子珍,珍子钲,福建提举,钲子克家和有家,克家归居武进,涉徙居晋江。现在这二支系是克家公曾孙居简公的后裔,而居宽和有家公的后裔去了哪里?维扬梁氏更为复杂,有的可能是指襄阳梁氏的汝嘉,有的说汝嘉之子是克家,他们是克家后裔。值得研究考证,有说是济的后裔……。
另据丽水谱,汝嘉公长子伯璩,早卒,其后代有一支迁乐清 (62)伯璩-(63)潧(立) -(70)谷城(乐清支系),现在是否存在,未查找过。另一支迁东平 (62)伯璩—(72)觐(东平支系)。梁吧上菩提海岳先生说:“大宋丽水梁氏族谱记载:汝嘉-珍-曾-薹-大有-钩-浚-思礼-无灾-阗-觐(因官随母徙东平州)。”并认为,现在东平梁氏的历史很短,其支属丽水派系。族谱始创于明,由国史编修官梁绍儒始修。绍儒序文中指出了其支系并非是颢状元的后裔,实由此前明显祖宪副公梁瑾因官徙居东平。虽然,梁光荣宗亲以足够的史料否定此说,但未能与网名为菩提海岳宗亲讨论讨教过,总觉是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认为汝嘉有子名珍。
我虽年近八十,而对家谱研究实实为门外汉。我对武进梁氏的一点肤浅认识,也是得到光荣、焕平、端茂诸先生的指教和帮助后才获得的。恳请晋江、东平、丽水、武进和溧阳等地宗贤指正,请提供资料,不胜感激!我一直想与菩提海岳先生取得联系,但愿这次上海会议能有机会当面请教或请认识先生的宗亲介绍。
梁来荣草于2015-09-23



*****

【一木一石生按】:


关于《武进梁氏谱图序》的真伪一直是梁氏文化研究的一个课题。



【梁氏文化馆】此前刊发过《传闻的梁克家家训仿自欧阳修 <武进梁氏谱图序>是伪作》和《<武進梁氏譜圖序>辯析與復旦大學梁來榮教授宗親商榷》,引起众多梁氏文化研究爱好者的兴趣。



近日梁焕平先生给一木一石生发来一个微信,应该是对《武进梁氏谱图序》的一条新的研究所得,说《武进梁氏谱图序》中所说的顺德不是现在的广东顺德。民国之前有个顺德府一木一石生是知道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探讨、辩析、商榷《武进梁氏谱图序》,就把一些网络上文章汇选一起,并入【梁氏文化馆】的《梁氏文化研究论文选》,供宗亲们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