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克立讲坛”第十八讲:张载性二元论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内在问题


讲座回顾:“克立讲坛”第十八讲:张载性二元论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内在问题



讲座内容

2023年12月11日下午,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了“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八讲,讲座主题为“张载性二元论的内涵、思想渊源及其内在问题”。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哲学系特聘研究员张培高老师担任主讲人,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严正老师担任主持人,中国哲学教研室吴学国、谭明冉、卢兴、邰谧侠、吴亚楠、单虹泽、郑随心老师出席讲座。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

张老师指出,张载性二元论的提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分界线。然而,学术界关于其思想来源有道教说和佛教说之争,张教授倾向于后一种。

张老师认为张载的性二元论源自他晚年著作《正蒙·诚明篇》中,其中,“天地之性”是纯善的,受到孟子影响;而“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综合孟荀思想。性二元论的实质在于通过先天与后天、本然与非本然,或体与用的不同层次来界定“性”。张老师指出,张载对于“太虚”或“气”有不同的解释,有时作为“气”的总称,有时则分别称之为“无形之气”或“有形之气”,而气的形态上的区别决定了性二元论在伦理性质上的差异。综而言之,张载在气本论的视角下认为,人性具有本然与非本然之分,本然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而非本然之性则是善恶相混的。

张培高老师还详细分析了道教文献《青华秘文》与《正蒙》的关系。张老师指出,张载对性的二元论论证方式与孟子、荀子采用的单一形式截然不同,而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式是受到道教的影响还是佛教的影响。张老师指出成玄英、李隆基以及张伯瑞等人的思想并非张载性二元论的源头,从而推测张载性二元论可能源自佛教而非道教。张老师接着说明性二元论的说法在《青华秘文》中有所体现,这本书不见于明代以前,且关于其是否由张伯瑞所作仍存在争议。再加上书中的语句,可推测《青华秘文》的成书时间并非在张载之前。对于张伯瑞与张载著作中出现相同语句的原因,张老师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是《青华秘文》为明代道士李朴野所作;二是张伯瑞受到张载的影响。

接着,张培高老师提出了张载的性二元论是儒释合一的结果。从词源的角度来看,“天地之性”一词可在《左传》《白虎通》和《论衡》中找到,这些文献中都指代自然的本性或自然规律,没有道德的含义。直到北宋的胡瑗第一次将“天地之性”与人性关联起来,从而在后来的理学家中对人性论产生了引导作用。然而,恶从何而来呢?张老师指出,胡瑗从禀气的厚薄进行论证,即禀气的不同决定了常人无法认识自己的善性,也决定了圣人与常人在抵制“邪情”侵袭时的不同应对效果。张老师继续从词源上讲,“气质”具有三层含义:一是阴阳之气;二是个人的内在形神;三是文章的内在风格。除了这三者,张载还赋予了气质“善恶”和“情欲”的含义。然而,为什么气聚之后人性变得善恶混杂呢?张老师认为其原因在于张载受到宗密的影响。这一观点的依据包括:一是宗密作为唐代名僧,对后世名僧契嵩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宋仁宗曾展览过契嵩的著作,提供了张载了解宗密的可能性;二是张载长期涉足佛学,而宗密既属于华严宗又属于禅宗。因此,张载的性二元论不仅受到宗密的影响,还汲取了孟子的性善论、王充与孔颖达的气禀论、胡瑗的天地之性论以及传统的气质观。这是对儒释两家成果的综合创新,而与道家和道教无关。

最后,张老师还阐述了张载性二元论存在的内在问题。在宗密的观点中,本然清净的真心被无明污染而具有净染之分。然而,对于坚守儒家立场的张载而言,仅仅通过气的聚散运动来解释善恶的产生是经不起推敲的。张老师指出,后来程朱通过理气二元架构对此进行了解释。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一旦沉浸于气质中,就会受到熏染而变得不善。朱熹结合了理先气后的理论,形成了更加成熟的本体论,从而解决了张载性二元论所蕴含的难题。

讲座结束,严正老师进行了总结评议,张老师针对张载性二元论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同时对性二元论与佛教、道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最终将讨论延伸至二程和朱熹的理论。在场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就“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含义划定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老师则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本次讲座是哲学院“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八讲。“克立讲坛”是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冠名旨在纪念该学科创始人方克立先生。该讲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学界聚焦的前沿热点问题,鼓励师生之间、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平等深入的探讨,意在突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搭建兼具互补性和合作性、专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


往期回顾

“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克立讲坛”第一讲:“经学哲学”研究方向探析


“克立讲坛”第二讲:曾国藩的礼学经世思想


“克立讲坛”第三讲:儒家历史哲学刍议


“克立讲坛”第四讲:“全球老学”与中国经典译本的哲学意义


“克立讲坛”第五讲:方克立先生学术思想述要


“克立讲坛”第六讲:牟宗三道德形上学建构的康德桥梁与黑格尔原型


“克立讲坛”第七讲:四德论:孟子与柏拉图之间


“克立讲坛”第八讲:《孟子》《庄子》的共同话题


“克立讲坛”第九讲:孟子本心的“秩序”和“恶”的产生


“克立讲坛”第十讲:汤用彤的学术思想及其与南开的渊源


“克立讲坛”第十一讲:林毓生教授治学的经验与方法


“克立讲坛”第十二讲:拉丁语《老子》中的“有”与“无”


“克立讲坛”第十三讲:一种“三纲六目图”及其成因


“克立讲坛”第十四讲:中国革命的思想道路


“克立讲坛”第十五讲: 普遍意识与中国美学研究


“克立讲坛”第十六讲:批判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克立讲坛”第十七讲:庄学对东晋佛学主要论题的影响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学术讲座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一讲】曹峰:“夜行”——一种黄老道家的心灵学说与行动方式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二讲】陈霞: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回顾、反思与重构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三讲】陈鼓应:老庄思想与现代生活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四讲】王中江:早期道家“道术”的转变——从老子义到黄老义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五讲】李大华:老子“观”和“览”的艺术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六讲】李振纲:道宁天下——老子哲学中的生命意识与价值关怀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七讲】潘光哲:重思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



文案:陈卓

排版:崔雅洁

责编:黄湛楠

编辑:张钰童

校对:张钰童

审定:谭明冉、卢兴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